[1] 董凤丽,袁峻峰,马翠新.2004.滨岸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NH4+-N,TP的吸收效果[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33(2):93-97.
[2] 诸葛亦斯,刘德富,黄钰铃.2006.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7(2):63-67.
[3] 叶志敏,尹璇.2006.滨岸缓冲带削减非点源污染试验研究[J].科技资讯,28:250-251.
[4] 罗晓娟,余勇利.2006.植被缓冲带结构与功能对水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4:1-3.
[5] 陈吉泉.1997.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7(4):439-448.
[6] 邓红兵,王青春,王庆礼,等.2001.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12(6):951-954.
[7] 张建春.2001.河岸带功能及管理[J].水土保持学报,15(6):143-146.
[8] 赵焕臣.1986.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9] 刘滨谊,姜允芳.2002.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56-61.
[10] 梅红,李湛东,张志强,等.2003.我国城市绿色指标的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78-82.
[11] 袁烽.1999.都市景观的评价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6:32-36.
[12] 唐东芹,杨学军,许东新.2001.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4:54-58.
[13] 李文敏.1995.植物景观评价研究-以湖北九宫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风景科学,2:24-28.
[14] 金学智.1990.中国园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5] 杨学军,李永涛,石富超.1999.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林美学评价及经营对策[J].上海农学院学报,17(3):76-79.
[16] 夏继红,严忠民.2006.生态河岸带的概念及功能[J].水利水电技术,37(5):7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