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凌浩.1998.土地利用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2(4):300-302.
[2] Houghton R A.1995.Changes in the storage of 0terrestrial carbon since 1850[A].Soils and Global Change(C).Boca Raton,Florida:CRC Press.45-65.
[3] 杨保,Achim Braeuning.2006.近千年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3):104-107.
[4] 张永强,唐艳鸿,姜杰.2006.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特征[J].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36(12):1140-1147.
[5] 马文红,韩梅,林鑫,等.2006.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3):192-195.
[6] 吴钢,赵景柱,邵国凡,等.2001.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及与北极对比研究[J].中国科学(D 辑),31(12):1039-1045.
[7] 陈四清,崔骁勇,周广胜,等.1999.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研究[J].植物学报,41(6):645-650.
[8] 陶贞,沈承德,高全洲,等.2006.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61(7):720-728.
[9] 曾永年,冯兆东,曹广超,等.2004.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59(4):497-504.
[10] 赵拥华,赵林,武天云,等.2006.冬春季青藏高原北麓河多年冻土活动中气体CO2浓度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28(2):183-190.
[11] 刘允芬,欧阳华,曹广民,等.2001.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J].自然资源学报,16(2):152-160.
[12] 徐玲玲,张宪洲,石培礼,等.2005.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量特征[J].生态学报,25(8):1948-1952.
[13] 张宪洲,石培礼,刘允芬,等.2004.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及其碳平衡[J].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34(增刊Ⅱ):193-199.
[14] 闫巍,张宪洲,石培礼,等.2006.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1(5):756-767.
[15] 张东秋,石培礼,何永涛,等.2006.西藏高原草原化小嵩草草甸生长季土壤微生物呼吸测定[J].自然资源学报,21(3):458-464.
[16] 鄢燕,张建国,张锦华,等.2005.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J].生态学报,25(11):2818-2823.
[1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农牧局.1991.西藏阿里地区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216.
[18]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畜牧局.1992.西藏那曲地区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2-239.
[19] 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1994.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51-210.
[20] 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西藏自治区畜牧局.1994.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43-158.
[21] 西藏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办公室,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土地管理局.1985.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18-132.
[22] 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西藏自治区畜牧局.1992.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数据集:草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88-203.
[23] 朴世龙,方精云,贺金生,等.2004.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植物生态学报,28(4):491-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