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恩年.渤海生态修复与治理思路[J].环境保护,2010,11:49-51.
[2] 蒋红,崔毅,陈碧鹃,陈聚法,宋云利.渤海近20年来营养盐变化趋势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5,26(6):53-57.
[3] 周波,温建平,张岩岩.渤海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16(4):70-73.
[4] 赵佳佳,易维洁,曲东.渤海沉积物中氧化铁的异化还原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9):1789-1794.
[5] 崔延伟,张杰,马毅,赵文静,孙凌.渤海悬浮物分布的遥感研究[J].海洋学报,2009,31(5):10-18.
[6] 张小林.渤海海域海水、沉积物中铅、镉、汞、砷污染调查[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1,25(3):87-90.
[7] 陈江麟,刘文新,刘书臻,林秀梅,陶澍.渤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J].海洋科学,2004,28(12):16-21.
[8] 刘成,王兆印,何耘,吴永胜.环渤海湾诸河口底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3,23(1):58-63.
[9] 王修林,邓宁宁,李克强,石晓勇,祝陈坚,韩秀荣,张传松,王磊.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容量估算[J].海洋环境科学,2004,23(4):14-18.
[10] 李海明,郑西来,刘宪斌.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烃迁移特征[J].海洋学报,2006,28(1):163-168.
[11] 冯强,刘素美,张经.黄、渤海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J].海洋环境科学,2001,20(2):24-28.
[12] 林秀梅,刘文新,陈江麟,许姗姗,陶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70-75.
[13] 赵章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管理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6):50-53.
[14] 孟伟,刘征涛,范薇.渤海主要河口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6):66-69.
[15] 舒俭民.渤海陆源污染控制行动与成效[J].环境保护,2006,10B:35-38.
[16] 柴世伟,裴晓梅,张亚雷,李建华,赵建夫.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92-195.
[17] 穆易.渤海会成为死海吗[J].中国经济周刊,2004,(37):52-53.
[18] 杨庆霄,蒋岳文,张昕阳,丁鸣.虾塘残饵腐解对养殖环境影响的研究Ⅰ.虾塘底层残饵腐解对水质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1999,18(2):11-15.
[19] 张涛,周忠海.基于环境海洋学的渤海湾环境分析[J].山东科学,2006,19(5):36-39.
[20] 崔毅,马绍赛,李云平,邢红艳,王梅胜,辛福言,陈聚法,孙耀.莱州湾污染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J].海洋水产研究,2003,24(1):35-41.
[21] 李亚宁,华涛,周启星.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演化及其对策[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28(5):4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