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晓阳.1998.红松、自桦的氮营养行为及其种间分异[J].应用生态学报,9(2):123-127
[2] 代力民,徐振邦,杨丽韫.1999.红松阔叶林倒木储量动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0(5):513-517
[3] 邓慧平,吴正方,周道玮.2000.全球气候变化对小兴安阔叶红松林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1(1):43-46
[4] 郭海燕,葛剑平,李景文.1995.中国红松林生态学研究文献综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3(3):57-62
[5] 国庆喜,葛剑平,马承慧,等.1998.长白山红松混交林林隙状况与更新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6(1):4-7
[6] 郭泉水,阎洪,徐德应,等.1998.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J].生态学报,18(5):484-488
[7] 郝占庆,赵士洞,陶大立.1994.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J].生物多样性,2(3):125-132
[8] 霍璞.1978.阔叶红松林经营的若干问题[J].林业科学,2(4):16-23
[9] 李玉文,李英,李俊清,等.1994.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杨桦林优势树种间氮素营养关系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2(1):7-16
[10] 李玉文,柴一新,杨贺道,等.1994.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氮素营养动态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2(4):22-26
[11] 刘慎鄂.1957.关于大小兴安岭的森林更新问题[J].林业科学,6(3):263-280
[12] 刘英杰,陈立新,张兆荣.1998.红松人工林分叉原因的初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6(2):1-14
[13] 三岛超.1951.对东北红松林经营与采伐的意见[J].森林工业,1(1):25-28
[14] 三岛超.1951.对红松天然更新的我见[J].森林工业,1(11):12-22
[15] 三岛超.1951.对东北红松结实研究.森林工业[J],1(11):25-28
[16] 王业遽,陈大珂,王义弘,等.1995.阔叶红松林[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8-31
[17] 王战.1959.对于小兴安岭红松林更新和采伐方式的意见[J].林业科学,4(3):281-288
[18] 王政权,王庆成,李哈滨.2000.红松老龄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与比较的定量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4(6):718-723
[19] 卫林,王辉民,王其冬,等.1995.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的影响[J].地理研究,14(1):17-26
[20] 吴刚.1997.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特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8(4):360-364
[21] 武占元.1963.我对红松采伐方式与更新方法的看法[J].中国林业,1(10):11-13
[22] 徐化成.2001.中国红松天然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18-222
[23] 阳含熙,谢海生.1994.长白山红松混交林干扰历史的重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8(3):201-208
[24] 藏润国.1998.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状况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2(2):135-142
[25] 藏润国.1999.可持续框架下阔叶红松林区生物多样性间接评价体系的研究[J].生物多样性,7(3):189-196
[26] 藏润国,徐化成,高文韬.1999.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对林隙大小及其发育阶段更新反应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35(3):2-9
[27] 张恒庆,安利佳,祖元刚.1999.天然红松种群形态特征地理变异的研究[J].生态学报,19(6):932-938
[28] 周重光.1965.小兴安岭红松林主伐更新的研究[J].东北林学院学报,1(4):1-20
[29]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78.红松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13-142
[30] 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1981.中国山地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96-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