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体pH对伪鱼腥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1.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青岛 266033
2.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深圳 518055
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深圳 518055
|
|
|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 以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pH对伪鱼腥藻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ETR、Ik)的影响, 以期了解伪鱼腥藻对水体pH的适应及调节能力。试验分为2组, 一组每天测定水体实际pH后调整藻液pH 为初始设定值, 另一组在试验开始时调节pH 至设定值后不人为调节, 每天测定pH。结果表明: 伪鱼腥藻偏好碱性环境, 并对水体pH有很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每天调控pH为11的试验组生长情况最好; 不人为调控pH试验中, pH 5—11试验组pH最终趋于10.9—11.5, 人为调控pH试验中, pH 7—11试验组pH最终趋于9.5—11.3。pH为3和13条件下, 伪鱼腥藻均不能生长。pH 5—11范围内, Fv/Fm、ETR随pH增大而增大, pH 7—11范围内各组Ik值差异不大。
|
|
关键词 :
伪鱼腥藻,
pH,
叶绿素荧光参数,
水华
|
|
[1] |
张茹, 李建平, 张翼, 井乐, 王婷. 封育对黄土高原草地深层土壤pH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 39(1): 72-. |
[2] |
李贞霞, 陈倩倩, 李瑞静, 穆娟, 王广印, 李新峥. 辣椒茎、叶对酸化土壤交换性能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9, 38(3): 100-106. |
[3] |
周静, 苟婷, 张洛红, 蓝郁, 马千里, 梁荣昌, 赵学敏 . 流速对不同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 [J]. 生态科学, 2018, 37(6): 75-82. |
[4] |
王首吉, 杜虹, 张清芳, 陈洋, 梅志平, 陈伟洲. 龙须菜养殖对深澳湾表层水体pCO2 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52-159. |
[5] |
黄亚新, 张小倩, 杨 燕, 孔繁翔, 卢亚萍, 施丽梅. 水华初期蓝藻颗粒有机物在不同菌群作用下分解释放营养盐的过程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5): 55-63. |
[6] |
朱岩, 张华, 朱夏夏, 刘剑刚, 祝业平, 吕蕊, 王颖, 马明军.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石流坡地貌土壤-植物系统分异特征[J]. 生态科学, 2017, 36(2): 68-75. |
[7] |
孙志伟, 邱丽华, 曹煜成, 李卓佳, 胡晓娟, 苏浩昌, 蔡卓平, 文国樑. 蓝藻水华对水产养殖业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1): 231-235. |
[8] |
方婷轩,马增岭. 温度变化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J]. 生态科学, 2016, 35(6): 14-23. |
[9] |
李艳红, 李发东, 马雯. 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3): 78-84. |
[10] |
戴国飞, 张萌, 冯明雷, 钟家有, 刘志刚. 鄱阳湖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蓝藻水华状况与成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5, 34(4): 26-30. |
[11] |
钟钰, 陈填烽, 郑文杰, 杨宇峰*. 裂片石莼水提物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的光谱学研究[J]. , 2013, 32(4): 447-452. |
[12] |
吴富勤, 申仕康, 王跃华*, 冯秀彦, 王茜, 王祖涛, 和树庄. 凤眼莲种植对滇池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J]. , 2013, 32(1): 110-114. |
[13] |
蔡琳琳1, 朱广伟1*, 朱梦圆1, 杨桂军2, 赵林林3. 太湖梅梁湾湖岸带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其与水华形成的关系[J]. , 2012, 31(4): 345-351. |
[14] |
罗新1,2, 张其中1*, 崔淼1. 东江草鱼标志放流技术研究[J]. , 2011, 30(6): 575-580. |
[15] |
李季东1, 肖利娟1,2, 胡韧1,2*. 大沙河水库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华分析[J]. , 2011, 30(5): 500-506. |
|
|
|
|